兒童能抑制自己,對他人的情緒表達做出不一樣的反應嗎?

嬰兒與兒童心理健康實驗室 2019/10/15

兒童和成人一樣,會因他人的情緒表達來作反應。然而,有需要時,兒童是否也能和成人一樣控制住自己,不對他人的情緒表達做出直覺性的行為反應呢?

例如:小明被告知,即便陌生人表現友善,也不能立即與對方搭訕、攀談。然而,當小明在電影院排隊買電影票,看到一旁對著他微笑的和善叔叔時,他是否能控制住想跟對方聊天的行為反應呢?抑或是,被告知上游泳課時不能嘲笑害怕下水同學的小西,在面對班上新同學非常害怕下水游泳,遲遲不換泳衣的表現,是否能控制住自己想嘲笑新同學的反應呢?

兒童能和成人一樣控制住自己,不對他人的情緒表達做出直覺性的反應嗎?

兒童能抑制回應他人情緒表達的行為反應,是一種重要的情緒調控與社交互動能力。心理學家將兒童利用抑制行為的策略,來控制想要表現行為的能力,稱作「反應抑制(response inhibition)」,屬於「認知控制(cognitive control)」能力的一種。換言之,也就是說,兒童能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行動與行為。

Schel 與 Crone(2013)為探究兒童對他人情緒表達的反應抑制能力之發展,募集了 94 位 6 歲至 25 歲的兒童與青少年,讓他們進行觀看情緒表情(快樂或害怕)與中性表情臉孔,並作反應的電腦遊戲,遊戲規則如:「看到情緒表情臉孔時不要作按鍵反應」等。

結果發現,相較於兒童,青少年對他人情緒表達的反應抑制表現較好,顯示兒童對他人情緒表達的反應抑制能力發展,需要經過漫長的發展時程,此發展時程橫跨學齡期至青年期;此外,Schel 與 Crone 發現相較於負向表情臉孔(如害怕),正向表情臉孔的反應抑制在學齡階段便已出現,顯示兒童對他人不同情緒表達之反應抑制能力的發展,有時程上的差異,不過此發展趨勢仍待驗證、尚未有定論。

由上述的研究可知,學齡兒童對他人情緒表達的反應抑制仍尚在發展中,所以,小明很可能難以控制想與和善叔叔聊天的行為反應,小西也可能很難控制自己想要嘲笑新同學的行為反應。因此,在學齡階段的兒童,家長很需要一次又一次的教導與回饋,協助他們發展反應抑制的能力。


參考文獻:
Schel, M. A., & Crone, E. A. (2013). Development of response inhibition in the context of relevant versus irrelevant emotion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4, 383.

CAMH Lab

0937-098-092 | childpsyhealth@gmail.com

中山醫學大學兒童與青少年心智健康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