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心情,也越能同理他人的心情嗎?
嬰兒與兒童心理健康實驗室 2019/11/04
「感到生氣」、「覺得難過」、「很羞愧」、「有嫉妒感」等傳達自己或他人心情狀態的語言,統稱為情緒狀態語言(emotional-state language)。日常生活中,人們藉由述說這些情緒狀態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與對他人的想法等心智狀態(mental-state)。
兒童約於三至五歲,便能在與他人的對話互動中,藉由情緒狀態語言很快地與他人交流心情和感受。例如,四歲的小明回家對媽媽說:「我好生氣喔!」媽媽回應說:「你生氣了~今天發生什麼事了?」;抑或是六歲的小真回家對媽媽說:「我今天被老師扣乖寶寶章,我好難過喔!」媽媽回應說:「你很難過今天被老師扣乖寶寶章,你不想被老師扣乖寶寶章~今天發生了什麼事呢?」從小明、小真與媽媽的對話互動中,可以發現他們善用情緒狀態語言向媽媽清楚表達他的感受,而媽媽也能理解他們使用的情緒狀態語言,並很快反應她知道他們的心情(如生氣、難過)與想法(如不想被老師扣乖寶寶章)。

孩子越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心情,也越能同理他人的心情嗎?
另一方面,能推理他人的心情和情感狀態是一種重要的推心能力(theory of mind),而此一類型的推心能力從兒童學前階段開始,便依著三個階段發展。
第一個階段:兒童知道從外在訊息推理心情狀態。例如,當兒童看到一個小朋友心愛的氣球破掉了,能推理出這個小朋友會覺得很難過。
第二個階段:兒童知道人們的心情變化與他們的思考、知識和信念等心智狀態有關。例如,兒童知道小兔子喜歡紅蘿蔔,因此即便草叢裡有一隻大野狼,只要小兔子不知道有大野狼躲在草叢中,小兔子看到紅蘿蔔還是會覺得很開心。
第三個階段:兒童知道心情和情感狀態是能控制的。例如,看到劇情非常可怕的卡通,可以關掉電視,或是找爸爸、媽媽陪他一起看,就不會那麼害怕了。
然而,能了解或表達較多情緒狀態語言的學齡兒童,是不是也較能推理他人的情緒狀態呢?
為了探究這個問題,Ornaghi與Grazzani(2013)招募了100位7至10歲的兒童,用聽故事後回答選擇題的方式,量測他們對情緒狀態語言的瞭解;並運用撰寫與好朋友互動故事的方式,量測他們表達情緒狀態語言的能力;同時,採用聽故事後做選擇的方式,量測他們推理他人心情與情感狀態的表現。
結果發現,兒童瞭解情緒狀態語言與表達情緒狀態語言等能力越好,推理他人心情和情感狀態的能力就越好。不過,相較於瞭解情緒狀態語言的能力,能表達較多情緒狀態語言的兒童,更能推理他人的心情和情感狀態。此結果顯示出,兒童情感狀態語言的使用,與他們推理他人心情和情感狀態的能力有密切關連性。
除此之外,Ornaghi與Grazzani回顧其他研究,也發現家長平時與孩子進行對話互動時,越能依著情境需要與兒童的心情和情感狀態,多使用情緒狀態語言,例如,「感覺緊張」、「很羨慕」、「非常傷心」、「覺得很不好意思」,孩子也比較會使用情緒狀態語言,同時,推理他人心情與情感狀態的表現也越好。
參考文獻:
Ornaghi, V., & Grazzani, I. (201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state language and emotion understanding: A study with school-age children. Cognition & Emotion , 27(2), 35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