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故意的!」易怒傾向兒童對模糊同儕互動情境的敵意歸因偏誤有可能改善嗎?
中山醫學大學嬰兒與兒童心理健康實驗室 2020/2/21

情境一:
五歲的小明就讀大班,正津津有味地吃著點心,
小華走過其身旁碰到桌子,小明放在桌上的水杯倒了,
小明起身轉頭──
推倒小華,兩人在地上扭打成一團;
老師趕緊過來處理、分開兩人,並且詢問兩人為何打架?
小明說:「小華故意碰到桌子,把我的水杯弄倒……」
情境二:
五歲的皮皮就讀大班,正津津有味地吃著點心,
樂樂走過其身旁碰到桌子,皮皮放在桌上的水杯倒了,
皮皮起身轉頭──
跑向老師,告訴老師他的水杯倒了,
老師過來一邊協助擦地一邊詢問水杯為什麼會倒?
皮皮說:「樂樂碰到桌子,水杯就倒了……」
以上是兩個相似的模糊同儕互動情境,但因為小明和皮皮對他人行為所傳達意圖的解讀差異,而有不同因應策略與互動結局。
兒童的敵意歸因偏誤表現存在著個別差異
Crick 與 Dodge(1994)提出社會訊息處理模型(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說明有些兒童在模糊的同儕互動情境中,會將他人的失誤行為解讀成故意的,因而發生後續爭執,
此種將他人意圖解讀為敵意的偏好稱作「敵意歸因偏誤(hostile attribution bias,簡稱 HAB)」。
過去研究發現,氣質是易怒傾向(angry proneness)的學步兒,相較於非易怒傾向的學步兒,在幼兒園中遇到模糊同儕互動情境時
(如同學碰到桌子打翻水杯,或同學碰到自己組裝的積木後積木倒了),容易出現敵意歸因偏誤,意即在未弄清楚同儕的行為意圖之前,便傾向以「同儕一定是故意的」解讀方式來解釋同儕的失誤行為。
然而,是否有什麼方式可以降低易怒傾向學步兒日後在模糊同儕互動情境中出現敵意歸因偏誤的可能性呢?
兒童的敵意歸因偏誤可被降低嗎?
Wong、Chen 和 McElwain(2019)認為
1️⃣兒童的情緒理解能力(emotion understanding)
──正確理解他人行為所傳達的意圖與情感狀態的能力;
2️⃣母親敏感度(maternal sensitivity)
──母親即時且正確回應孩子行為意圖與情感狀態的敏感度;
很可能是降低易怒傾向學步兒日後在模糊同儕互動情境中出現敵意歸因偏誤的重要因子。
Wong 等人(2019)招募 128 位兩歲半的學步兒與其家長參與長期追蹤研究。
他們在學步兒階段觀察、蒐集母子互動時的母親敏感度行為反應、讓家長填寫氣質量表蒐集學步兒的易怒傾向,並施測情緒理解作業瞭解參與兒童的情緒理解能力。
最後,待參與兒童進入五歲左右的學前階段時,讓兒童聆聽模糊同儕互動情境故事並作答,以蒐集他們的敵意歸因偏誤表現。
增進兒童情緒理解力和母親敏感度有助降低兒童的敵意歸因偏誤
研究結果顯示,如 Wong 等人預期,兒童在學步兒階段越能正確理解他人行為所傳達的意圖與情感狀態,其母親越有即時且正確回應孩子行為意圖與情感狀態的敏感度,都越能緩衝易怒傾向學步兒在學前階段經歷模糊同儕互動情境時(如小明、皮皮遭遇到的事件),將他人失誤行為解讀成故意的可能性。
總結
兒童先天氣質大不同,易怒傾向兒童雖然在模糊同儕互動情境中容易將他人失誤行為解讀成故意的,但是若能增進他們對他人行為意圖與情感狀態的理解能力,抑或是母親在平日互動時能即時且正確地回應孩子的行為與情感狀態,都可能減少易怒傾向學步兒在幼兒園中與同儕發生模糊情境事件時,將他人失誤行為解讀成故意的錯誤歸因情況。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