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孩子成長的重要柱石——父親對孩子表達的情感行為

中山醫學大學嬰兒與兒童心理健康實驗室 2020/4/18

假日,就讀幼兒園小班的小明與爸爸、媽媽一起到百貨公司和親戚聚餐。當他們經過展示著最新款玩具賽車的玩具區時,小明立刻停下腳步說要買。

爸爸拒絕小明說:「上禮拜已經買過一台玩具賽車了,今天不行再買了。」但是小明不接受,堅持要買玩具賽車。
爸爸、媽媽好說歹說了一會兒,小明依舊堅持要買,並開始大聲說話,甚至開始哭鬧!

爸爸、媽媽沒辦法,最後還是買了玩具賽車……。

看了上面的故事,讓人不禁思考,爸爸、媽媽對待孩子的方式,對孩子會有什麼影響呢?

Rohner 提出「父母接納與拒絕理論(Parental Acceptance-Rejection Theory)」,說明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情感行為表達會明顯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適應(Khaleque & Rohner, 2002)。

情感行為表達包括「接納性」與「拒絕性」兩類,其中「接納性」親子情感行為意指「溫暖與愛」的行為,如父母會主動擁抱、關心孩子,以及在考量兒童發展任務與環境規範下,讓孩子在愛與界限下滿足其心理需求地成長;

而「拒絕性」親子情感行為則包含「敵意與攻擊」、「忽視與冷漠」和「無差別拒絕」三種行為,如傷害孩子的身體或心理(像是過度體罰、不當管教等)、忽視孩子的需求,以及用不適切的方式對孩子表達愛。

父親的「接納性」與「拒絕性」親子情感行為

過去,較少研究探討爸爸對孩子的情感行為表達,對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
Ogelman(2014)招募了 100 位來自低社經地位家庭、發展正常的學前兒童及他們的爸爸、媽媽來進行研究。
他們調查了爸爸、媽媽對兒童表達的「接納性」與「拒絕性」情感行為;另外,也請兒童的幼兒園教師報告了兒童面臨挫折、壓力、困境時的心理彈性/復原力(resilience)程度,如兒童遇到挫折時是否會放棄、退縮等。

結果發現,當爸爸對孩子的情感行為越能讓孩子在愛與界限下滿足其心理需求地成長,在幼兒園教師的報告中,兒童也有越好的心理彈性/復原力

然而,當爸爸對孩子的情感行為越是過度管教、不當體罰,或是對孩子的行為越不感興趣、也不關注,在幼兒園教師的報告中,兒童的心理彈性/復原力也越差,顯示爸爸對兒童的情感行為是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柱石之一。

「接納性」與「拒絕性」親子情感行為的模糊與兩難

「接納性」與「拒絕性」親子情感行為在忙碌的日常生活教養中,有時只是一線之隔,不易精準拿捏,更考驗家長的即時反應。

以小明的家長為例,雖然爸爸滿足了孩子想買玩具的慾望,但卻忽略了孩子堅持、哭鬧行為背後需要大人給予協助的心理需求

如此看來,爸爸最後因孩子要求而購買、滿足孩子想要的欲求,
是屬於傳達溫暖與愛的「接納性」親子情感行為,
抑或是不適切表達愛的「拒絕性」親子情感行為呢?
答案恐怕是後者。

那麼,小明爸爸在當時的緊張時刻該如何表達「接納性」親子情感行為呢?

家長在親職教養現場,無論是要增加「接納性」親子情感行為,抑或是要減少「拒絕性」親子情感行為,都要從認識孩子現階段的成長發展任務與覺察孩子的心理需求開始。

讓孩子在愛與界線中成長真的不容易,非常考驗家長的智慧,需要持續不斷學習的甜蜜負擔。

參考文獻:

Ogelman, H. G. (2015). Predictor effect of parental acceptance-rejection
levels on the resilience of preschool children. Journal Pros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174, 622-628.

CAMH Lab

0937-098-092 | childpsyhealth@gmail.com

中山醫學大學兒童與青少年心智健康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