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階段,兒童的情緒調節能力已萌芽
中山醫學大學嬰兒與兒童心理健康實驗室 2020/5/14

下雨天不能去動物園玩,幼兒園大班的小狸一直碎念著為什麼會下雨,一整天做什麼事情都不耐煩。
然而,同是幼兒園大班的泡泡則覺得沒關係,下雨天可以在家玩別的玩具,動物園下禮拜再去玩就好了。
孩子常常無法如大人一樣適切地調節自己的心情感受,他們不是太開心、興奮過了頭,就是生起氣來一發不可收拾,抑或是因為不易轉移注意力,而在失去心愛的東西時難過不已……
從上述兩個孩子的反應可知,這兩個孩子的情緒調節策略迥異,伴隨的心情感受也大不相同,相較於小狸,泡泡使用了較具適應性的「認知再評估(cognitive reappraisal)」策略,即使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也能讓自己的心情不受影響。
然而,具適應性的情緒調節能力並非與生俱來,而發展出具適應性的情緒調節能力,也非一蹴可幾。
為了驗證兒童的情緒調節能力發展在學齡前階段已開始,Sala、Pons 和 Molina(2014)招募了 69 位 3 至 6 歲的兒童參與研究。
他們採用讓兒童聽故事回答問題的方式來量測兒童能使用哪些情緒調節策略,例如,詢問兒童:「小明最好的朋友因為搬家而轉學了,小明很傷心。告訴我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
研究結果發現,5 至 6 歲的兒童比 3 至 4 歲的兒童報告較多「認知再評估」策略,例如,「小明想到班上還有其他好朋友可以一起玩」;
抑或是「行為」策略,例如,「小明在班上就找其他同學玩」。
而 3 至 4 歲兒童則報告較多「社會支持」策略,例如,「找媽媽來幫忙」。
Sala 等人也發現學齡前兒童的情緒調節能力跟他們的認知、語言和情緒理解等能力有關。
從以上研究結果可知,兒童從學齡前就開始慢慢發展使用「認知再評估」等情緒調節策略來調整自己的心情感受。
此外,Sala 等人(2014)回顧過往文獻亦指出,兒童早在三歲左右便能接受成人提供的「認知再評估」策略來調整自己的喜、怒、哀、怕等心情感受。
因此,從學齡前開始,當孩子遇到情緒問題時,父母就應協助孩子發展情緒調節策略,如此,當孩子未來遇到情緒問題時,也能擁有較佳的調節能力。
參考文獻:
Sala, M. N., Pons, F., & Molina, P. (2014).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in
preschool children.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2(4),
44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