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故意的!」-兒童自我控制力對兒童情緒性反應和敵意歸因發展變化的影響

撰寫人:準實習臨床心理師−楊琦瑋、羅怡安 2020/07/02

敵意歸因

        在<「你是故意的!」易怒傾向兒童對模糊同儕互動情境的敵意歸因偏誤有可能改善嗎?>中,我們介紹過「敵意歸因偏誤(hostile attribution bias)」,意旨當孩子與同儕互動,出現個人物件或權益受損,但他人行為意圖不明的模糊情境時,傾向將他人行為意圖解讀為敵意的偏好,例如,當同儕走過,打翻了自己放在桌上的水杯時,傾向將對方的行為意圖解讀為故意打翻水杯。過去研究發現,愈容易將同儕行為意圖解讀成故意的兒童,愈可能在同儕關係中使用攻擊行為(例如:打人、罵人)來解決問題。

兒童敵意歸因偏誤的發展趨勢

        學齡前兒童因為僅能有限地理解社會互動訊息,也欠缺情緒為何產生、如何因應等知識,當個人物件或權益受損,且不清楚同儕行為意圖時,便很難從他人觀點去理解同儕的行為意圖,反而傾向將同儕的行為意圖歸因為故意的。

       然而,當孩子接受到越來越多他人對其敵意歸因的負向回饋,如對方反應「你誤會我了」、「我不是這樣啦」、「我是不小心的,對不起」,孩子便有機會修正原先的敵意歸因,轉而貼近他人行為想表達的意圖,例如,理解他人可能是沒有注意到。而中、高年階段便是兒童開始逐漸減少模糊情境的敵意歸因,轉而更能於第一時間善意理解他人行為意圖的重要發展階段。

「自我控制力」能否調整「情緒性反應」對兒童敵意歸因發展變化的影響

        兒童的「情緒性反應(emotional reactivity)」(回應環境刺激的情緒行為型態,如強度和持續時間)與「自我控制力(self-control)」(調控、抑制或維持情緒行為表達的能力)是兩個很可能預測中、高年級兒童面對模糊情境時,會持續或逐漸減少採用敵意歸因策略的重要指標。

        高情緒性反應兒童的情緒行為是強烈且持續的,如生氣時易大聲吼叫、興奮過頭、不容易緩和心情等。當他們處在模糊情境,如別人打翻他們的水杯,但行為意圖不明時,產生的強烈不舒服感更容易讓他們用敵意歸因他人的行為意圖。然而,自我控制力好的兒童無論是出現正向心情,如開心;抑或是負向心情,如生氣,都較能抑制心情感受的外顯行為表現。例如,自我控制力好的兒童在面對模糊情境產生的生氣感受時,較能控制自己的生氣感受而不至於和對方起爭執,顯示出自我控制力似乎能調整兒童情緒性反應對他們敵意歸因的發展變化趨勢,但是否真的如此呢?

    Nelson與Perry(2015)招募了919位三年級兒童,讓兒童以聽故事後回答問題的方式量測他們的敵意歸因程度;讓家長填寫Parent Report of Children’s Reaction Scale (PRCR)來蒐集兒童的情緒性反應;讓老師填寫Social Skills Rating System (SSRS)來蒐集兒童的自我控制力,並在兒童四年級和五年級時重複量測這三方面的行為表現。

    結果發現,三年級時有較佳自我控制力的兒童,當時的敵意歸因程度較低,而且他們的敵意歸因隨年齡增加而減少的幅度相對較多。此外,四年級時兒童若擁有較佳的自我控制力,確實能調節他們情緒反應性對敵意歸因變化趨勢的負向影響。換言之,即便是情緒性反應強烈的兒童,若他們能發展出調節心情感受的自我控制力,敵意歸因下降的幅度就會比沒有發展出自我控制力的孩子來得多。

讓孩子在敵意歸因發展的重要階段,邁向心理健康的方向

        Nelson與Perry(2015)的研究給了我們一個啟示:提醒我們培養孩子「自我控制力」的重要性!如果我們在孩子進入中、高年級前,逐漸協助孩子理解心情感受是如何產生?如何能控制、調整而轉換心情感受?即使孩子個性屬於相較強烈的情緒性反應,到了敵意歸因發展的重要階段,他們的敵意歸因發展趨勢亦可能呈現與情緒性反應相較不強烈兒童相似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CAMH Lab

0937-098-092 | childpsyhealth@gmail.com

中山醫學大學兒童與青少年心智健康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