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知覺父親與母親的情感行為若不一致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嗎?
臨床心理研究生:楊琦瑋

在「伴隨孩子成長的重要柱石──父親對孩子表達的情感行為」中,我們介紹了「人際接納—拒絕理論(Interpersonal Acceptance-Rejection Theory)」,說明孩子對父、母親表達的情感行為之感受為一連續光譜。這個光譜的一端從「強度接納」開始,漸進依序為「中度接納」、「低度接納」、「低度拒絕」、「中度拒絕」,直到另一端的「強度拒絕」。而孩子感知到父、母親表達的情感行為為何,則與他們的心理健康有關。
除此之外,孩子對父、母親所表達的情感行為之感受有可能是相似的,也可能是不同的。舉例來說,若小花感知到父親對她的情感行為是接納的,但母親卻是拒絕的,那小花感知到父親與母親對她的情感行為就是不一致的;若小花感知到父親對他的情感行為是拒絕的,而母親也和父親一樣是拒絕的,那小花感知到父親與母親對她的情感行為便是相似、一致的。然而,青少年感知到父親與母親兩人對自己的情感行為是一致或不一致,是否會影響他們心理健康的變化呢?
Miranda等人(2016)招募了2624名10歲至16歲的青少年,收集他們知覺父親和母親對自己接納−拒絕的程度、憂鬱−焦慮心情,以及攻擊行為等心理健康程度。
結果發現,在控制青少年分別知覺到父親和母親表達的情感行為之後,知覺雙親情感行為差異越大的青少年,傾向報告越多憂鬱−焦慮心情與攻擊行為,顯示青少年知覺雙親情感行為的差異程度,與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態有密切關係。
Miranda等人更進一步根據青少年分別知覺雙親情感行為的分數,將青少年分成六組(圖一):(1)一致知覺−高度拒絕(佔5.57%)(2)不一致知覺−母親拒絕(佔3.05%)(3)不一致知覺−父親拒絕(佔1.52%)(4)一致知覺−中度拒絕(佔21.72%)(5)一致知覺−中度接納(佔39.06%)(6)一致知覺−高度接納(佔29.08%)。

結果發現(圖二),「一致知覺−高度拒絕」、「不一致知覺−母親拒絕」和「不一致知覺−父親拒絕」組的青少年比「一致知覺−中度拒絕」組的青少年報告較多的憂鬱-焦慮心情與攻擊行為;而「一致知覺−高度接納」組的青少年則報告了最少的憂鬱-焦慮心情與攻擊行為。顯示父母中只要一方的情感行為被知覺為高度拒絕,便與青少年負向的心理健康狀態有明顯關連性。

此外,Miranda等人也檢驗家庭組成可能的影響,比較了父母有婚姻關係且共同居住的完整家庭,與父母離異、分居等不完整家庭,對青少年知覺父母情感行為差異的組型和他們心理健康程度的關係是否有差異。
結果發現(圖三),同樣是被分為「一致知覺−高度拒絕」、「不一致知覺−母親拒絕」和「不一致知覺−父親拒絕」組,生活在父母離異、分居家庭的青少年,比生活在完整家庭的青少年報告更多的憂鬱−焦慮心情。顯示生活在父母離婚、分居家庭的青少年若知覺父母情感行為有任一方是高度拒絕的,將出現更多的負向心理健康問題。但是,若知覺父母情感行為是中度拒絕、中度接納,或是高度接納,則生活在父母離異、分居家庭的青少年並沒有比生活在完整家庭的青少年報告更多的憂鬱−焦慮心情。所以,當青少年知覺父母情感行為是接納或僅是中度拒絕,則父母離異、分居並不會明顯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態。

Miranda等人認為,孩子在青少年成長階段的最佳家庭環境,是跟父母同住,並且知覺父母雙方的情感行為皆為接納且積極參與他們的生活。然而,對於生活在父母離婚、分居家庭中的青少年,父母也不用擔心,Miranda等人的研究告訴我們,當孩子知覺父、母親任一方的情感行為都不是高度拒絕的,便不會增加青少年負向心理健康發展的風險。
引用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