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心理研究生-張天愛、黃慧珊

軒軒常常出現忘東忘西、難專心、不能等待,或是一直動來動去、停不下來等行為;而且,他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不太與同儕互動,也不太能理解他人情緒背後想表達的意思,還總是堅持上學一定要走同一條路線……

兒童心智科醫師,根據軒軒家長的行為觀察報告、診斷性晤談和臨床心理師的心理 衡鑑報告,診斷軒軒為「合併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ent/Hyperactivity Disorder)」。在最新版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5)中,兒童不能被同時診斷為「自閉症類群障礙症」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兩種疾病的限制已被移除。

「自閉症類群障礙症」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分別在哪些處理外在訊息的基礎能力上有困難呢?

執行功能」與「心智理論」是跨越學齡前期與青少年發展階段,隨年齡逐漸成熟的重要外在訊息處理能力。過去多數研究發現,「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兒童無法有效處理外在訊息與「心智理論」能力落後有關;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無法有效處理外在訊息則是與「執行功能」能力落後有關。

  • 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簡稱ToM;又稱推心能力)
    「心智理論」是指個人能知道自己以及他人擁有信念、慾望、情緒和意圖等心智狀態,進而能推理、理解他人行為意思的能力。若「心智理論」能力落後,可能無法理解他人行為背後想表達的意思。例如,媽媽叫軒軒去洗澡,叫了五次,軒軒仍持續玩積木,媽媽提高音量、大喊「去洗澡」;然而,軒軒卻可能不懂媽媽現在的心情是「生氣」。
  • 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
    「執行功能」是指個人能專心完成某項目標的能力,其中包含短時間內運思訊息的處理量、持續專注、抵抗分心訊息干擾、根據目標進行組織與計畫、情緒調節、認知彈性調整、抑制衝動、自我監控行為以作調整等能力。若「執行功能」能力落後,可能無法順利達成目標。例如,軒軒常因午餐打菜時不能排隊等待,想吃午餐就想趕快拿到菜飯,因而插隊和同學起衝突,即是無法抑制衝動想法與行為的表現。

合併兩種診斷的兒童跟僅被診斷為「自閉症類群障礙症」,抑或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兒童,在處理外在訊息和日常生活行為表現上有不同嗎?

為了探討這個問題,Berenguer等人(2018)招募了124位7至11歲的兒童參與研究。他們將兒童分成四組:「一般兒童組」37位(平均年齡=8.54歲)、「自閉症類群障礙症組」30位(平均年齡=8.39歲)、「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組」35位(平均年齡=9.14歲)、「自閉症類群障礙症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組」22位(平均年齡=8.86歲),研究兒童的「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症狀,與「執行功能」、「心智理論」及「行為困難」上的關聯性

研究者讓老師填寫「執行功能行為評量問卷(Behavior Rating Inventory of Executive Function,BRIEF)」,蒐集兒童在學校時的專注程度,以及情緒調節、行為控制、彈性思考變通、計畫組織和監控自己行為等能力。此外,他們讓兒童作答「心情臉孔辨識作業」,量測他們的「心智理論」能力;同時也讓家長填寫「心智理論問卷(Theory of Mind Inventory)」,蒐集兒童日常生活中「心智理論」能力的表現。

研究結果發現,無論是「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兒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抑或是「合併自閉症類群障礙症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兒童,都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較多「執行功能」和「心智理論」能力的困難。然而,「合併自閉症類群障礙症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兒童相較於另兩類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這兩類能力的使用上,又顯現出更多困難。Berenguer等人也發現,兒童的注意力不足行為表現越明顯,則他們的「心智理論」能力和行為控制亦越不佳。

總結來說,相較於僅被診斷為「自閉症類群障礙症」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兒童,如軒軒一樣被診斷為「合併自閉症類群障礙症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兒童,除了在「執行功能」與「心智理論」這兩類處理外界訊息的基礎能力上出現落後外,在日常生活中還會出現更多行為問題雖然目前尚未釐清這兩種基礎能力如何在「合併自閉症類群障礙症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兒童身上彼此影響,以及其與兒童行為問題間的關連性,但是平時除了訓練這群孩子提升自己處理外在訊息的能力之外,環境中的他人也應該多理解與認識這群兒童在日常生活會出現哪些行為困難,以便支持與協助

CAMH Lab

0937-098-092 | childpsyhealth@gmail.com

中山醫學大學兒童與青少年心智健康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