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兒童能讀懂你的心嗎?-癲癇兒童的推心能力發展與其神經發展特性的關連性

臨床心理研究生-王韻茹、蔡純郁

兒童推心能力的發展

隨著年齡增長,兒童腦部神經系統逐漸發展成熟,也越來越具備處理外在社會訊息的能力,其中,也包含了「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簡稱ToM,又稱推心能力)」。

一般來說,7到9歲的兒童正在發展推心能力中的「二階錯誤信念(secondary-order false belief)」,也就是能夠推理出他人如何推理另一人想法與心情的能力。例如:小明跟妹妹小花在家裡玩,媽媽買了一大盒餅乾回來,並告訴他們餅乾放在廚房櫃子裡。後來,在小花去上廁所時,媽媽從廚房櫃子裡拿出餅乾,小明問媽媽:「為什麼要拿出來?」媽媽回答:「廚房櫃子放了太多東西,我要把這盒餅乾放到客廳櫃子裡。」不久後,小明出門找朋友玩,小花從廁所出來想吃餅乾,到廚房櫃子找卻找不到。於是,小花跑去問媽媽,媽媽告訴她:「餅乾在客廳櫃子裡。」傍晚,哥哥回家聽到妹妹說要吃餅乾……。若問發展出二階錯誤信念的兒童:「你覺得小明會認為小花要去哪裡找餅乾?」他們會回答:「廚房櫃子。」因為他們知道小明對於小花對餅乾的信念還停留在餅乾放在廚房櫃子裡。
接下來,等兒童9到12歲時,推心能力還會逐漸發展到能了解別人在對話中是否說錯話、對方說錯話是故意的還是非故意的、他人表現此心情的心智狀態為何,以及他人話語中使用的隱喻語言和開玩笑的話語。

癲癇兒童的推心能力發展

癲癇兒童泛指腦部神經在發展過程中經歷腦部神經系統不當放電1且不當放電的原因與頻率已達到癲癇(Epilepsy)診斷標準之兒童。根據台灣兒童伊比力斯協會的資料顯示,兒童癲癇是兒童神經科門診最常見的一種兒童慢性病,在1,000人當中,約5到10人患有癲癇。癲癇發作類型,分為多處皆出現放電的廣泛型和僅局部放電的局部型發作。然而,癲癇兒童的推心能力發展是否有別於同年齡一般兒童?廣泛型或局部型癲癇兒童的推心能力發展是否有差異?他們出現癲癇的年紀是否與推心能力發展有關?這些問題皆有待釐清。

Raud 等人(2015)招募了7-12歲兒童,其中包含25位局部型癲癇兒童、10位廣泛型癲癇兒童,以及30位一般兒童。研究者請兒童聆聽有關推心能力的故事並回答問題、讓兒童作答能反映神經認知運作(包括注意力、執行功能、視-空間技能、精細動作技能、學習與記憶技能和語言技能等)的作業;另外,讓家長填寫問卷,蒐集兒童在日常社會的認知能力和社交技巧行為。

🔶 研究結果發現,與過去多數研究一樣,癲癇兒童的神經認知表現(如注意力、執行功能)落後同年齡兒童。除此之外,他們發現癲癇兒童的推心能力亦落後同年齡一般兒童;再者,廣泛型癲癇兒童的推心能力表現又落後局部型癲癇兒童;而且,癲癇發生在九歲之前對他們推心能力發展的負向干擾更為明顯

從這些結果可知,家長、臨床或教育等專業人員,除了關注癲癇對兒童神經認知的影響之外,兒童推心能力的發展也需被關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促進這群孩子推心能力的發展亦是十分重要的!

1我們大腦傳遞訊息的方式,是由一群腦細胞一起發出微量電流傳播訊息到另一群細胞,像是控制手、腳運動的腦部細胞發出電訊號傳遞至手、腳細胞,通知它們該做什麼。但是,腦部要能維持正常電流傳遞活動,需仰賴細胞傳遞的電量是適當的,且細胞間傳遞路徑控制得宜。要達到此狀態,得經由許多反覆加強與抑制迴路形成的「門檻效應(threshold)」進行把關。若把關得好,讓不正常的腦細胞放電跨不過臨床發作的門檻,就能防止癲癇發生;然而,當把關能力因受傷、疾病或壓力而降低,過多電流沒有按照原預定的流通路徑流出,則可能造成身體局部或整體出現抽搐的現象,甚至失去意識,這就是大腦不當放電。(引自關尚勇,2001)

CAMH Lab

0937-098-092 | childpsyhealth@gmail.com

中山醫學大學兒童與青少年心智健康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