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可不知!親子共讀繪本的好處:提升學齡前兒童的推心能力
臨床心理研究生 :楊琦瑋、黃以佳

睡前與孩子一同共讀繪本,是每天的溫馨時刻。但親愛的爸爸媽媽們,您知道「親子共讀」也能幫助孩子發展「推心能力」嗎?
什麼是「推心能力」?
在<孩子越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心情,也越能同理他人的心情嗎?>文章中,我們介紹過「推心能力(Theory of Mind,又稱心智理論)」。這項社會性能力在日常生活互動中俯拾可見,它指的是兒童隨年齡增長,逐漸能了解、推論自己或他人心智狀態(包含想法、欲求、情感與知覺等),並進而能解釋或預測他人行為的能力。學齡前階段的兒童約莫在4歲左右開始具備理解他人心理狀態的能力,而判斷他們是否發展出推心能力的指標之一是測驗兒童能否通過「錯誤信念作業(False belief task)」。
「錯誤信念作業(False belief task)」
【範例】「Sally有一個籃子,Anne有一個箱子。Sally把一個球放入她的籃子裡,然後出去玩了。在她離開的時間裡,Anne進來,把球從籃子移到了箱子裡。Sally回來房間後,想要找球玩。」請問Sally會到哪裡找她的球?

【說明】一般4歲兒童大多擁有良好的「推心能力」,能推理Sally因為沒有看到球被移動,不知道球已經被移到Anne的箱子裡,仍然相信球還在原來的位置,並正確回答出Sally會去籃子裡找球。
兒童推心能力發展與親子互動時家長使用的心智化語言有關
「心智化語言(Mental State Language)」指的是說話者描述有關他人心智狀態的用語,包含「認為/知道/記得」等認知性用語、「開心/難過/喜歡」等情感性用語、「想要/希望」等欲求性用語,以及「看到/聽到」等知覺性用語。

兒童繪本內容中充斥著不同人物以及不同人物基於他們的信念、慾望和情感等所展現出的不同作為。兒童能否藉由與父母共讀繪本而提升理解他人心智狀態的能力?親子共讀為何能增進兒童發展推心能力呢?
Adrian、Clemente、Villanueva和Rieffe為了回應這個問題,在2005年進行了一個研究。他們招募了34對4到5歲兒童與他們的母親一同參與研究。首先,他們請母親與兒童共讀4個繪本故事,接著,施測「錯誤信念作業(False Belief Task)」量測兒童的推心能力,並請母親報告他們平時親子共讀的頻率。
結果發現,親子共讀的頻率越高,兒童的推心能力表現越好;且媽媽閱讀繪本時較常使用心智化語言,或使用較多種類心智化語言,兒童的推心能力表現亦較好;另外,他們也進一步發現,母親閱讀繪本時若較常使用或使用較多種類的認知性用語(包含「認為」、「知道」、「記得」等,如大野狼『以為』從煙囪爬進去就可以吃到三隻小豬。)與情感性用語(包含「開心」、「難過」、「喜歡」等,如大野狼逃走了,三隻小豬覺得很『開心』。)則兒童的推心能力表現亦較佳。這可能是因為,繪本的情節經常圍繞在兒童與擬人化動物的互動上,當父母和孩子共讀時,親子間透過談論角色的行為,以及為何出現這些行為,將有助於兒童去理解他人行為表現所顯示的心智狀態。由此可知,這個研究告訴我們,家長與學齡前兒童共讀繪本時,多多使用心智化語言,將有助於學齡前兒童推心能力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