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障礙兒童的情緒理解能力──從心情臉孔與情感曲風音樂的辨識談起

撰文者:中山醫學大學臨床心理研究生-黃以佳、莊嘉柔 2021/01/25

兩歲時,小恩能聽懂日常生活指令(如拿尿布過來、過來吃飯了),也能像同齡兒童一樣玩玩具、使用工具解決問題、學習生活知識。小恩喜歡跟大人與小朋友玩遊戲,但是他的口語表達能力遠遠落後同齡兒童,只會說「不要」和「媽媽」兩個字。小恩媽媽總認為小恩是「大隻雞晚啼」,只要再過一段時間就會慢慢改善。但是,到了4歲,和小恩同年齡的小孩都已經會使用簡單語句報告自己發生的事情,例如,「安安搶我的玩具,我不喜歡他!」,而小恩遇到這樣的情形卻只會說「安安」、「玩具」,其詞彙量少且無法描述事件與進行日常對話,語言表現還是不及同年紀的孩子……

小恩於4歲由醫師診斷為「語言障礙症(Language Disorder,簡稱LD)」。根據精神疾病診斷準則第五版(DSM-5;APA, 2013)定義,語言障礙症因為語言理解或表達的缺損,造成在不同語言形式(口語、書寫、手語等)的接收與使用上有持續的困難,包括:

(一)字彙不足(對字的了解與使用)

(二)有限的語句結構(根據文法規則以形成句子的能力)

(三)述說障礙(運用字彙描述事件或會話的能力)

其語言表現落後於一般同齡兒童因而在有效溝通、社會參與、學業成就或職業表現方面造成其功能受限。

此外,這些語言困難必須出現於早期發展階段,且這些困難不能以聽力或其他感覺損傷、動作、智能不足或整體發展遲緩作更好的解釋。DSM-5亦指出此障礙症的最適診斷年齡是在學前階段,約末於兒童四歲左右。

近來研究發現,語言障礙症兒童在社交互動情境也常出現困難,例如困難融入同儕團體、建立正向的人際關係。這群兒童顯現的社交互動困難除了與語言困難有關,他們的情緒理解能力是否亦呈現落後,而成為另一個影響原因呢?

什麼是情緒理解能力?

今天是媽媽的生日,貼心的偉偉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用存了好久的零用錢買了一條媽媽很喜歡的巧克力,打算回家給媽媽一個驚喜。晚餐時間,偉偉在餐桌上拿出巧克力送給媽媽,媽媽面露驚訝的表情,想不到這孩子竟然這麼貼心!偉偉看著媽媽的神情,卻突然慌張了起來,因為不知道媽媽為什麼要「害怕」,擔心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我們是不是都有誤會或是難以讀懂他人心情感受的經驗呢?上述例子和孩子的情緒理解能力有關,情緒理解(emotion understanding)」指的是能根據情境和非語文表達線索(如臉部表情微笑或皺眉,語調變得高昂或低沉),進一步辨識與理解他人的情緒。這項能力對於成年人來說已屬不易,對於語言障礙兒童而言可能更為困難。

語言障礙兒童的情緒理解能力

為了探討語言障礙兒童的情緒理解能力,Spackman、Fujiki、Brinton、Nelson和Allen(2005)邀請了各43位的5到12歲語言障礙兒童與一般兒童參與研究,分別檢視他們辨識不同情緒媒介(心情臉孔與音樂情感曲風)之情感意涵的情緒理解能力,而且為了減少語言障礙兒童因語言能力落後影響情緒理解能力的表現,Spackman等人採用情緒圖卡(見圖一)來輔助他們作答。

圖一(摘自Spackman et al., 2005)

結果發現,語言障礙兒童在辨識「快樂」、「難過」、「生氣」和「害怕」心情臉孔的表現與一般兒童相似,而在辨識「厭惡」「驚訝」心情臉孔的表現較一般兒童差,並且容易將「厭惡」心情臉孔錯認為「生氣」「驚訝」心情臉孔錯認為「害怕」

這表示,當別人出現厭惡的表情時,語言障礙兒童可能會誤以為別人正在生氣;而當別人表現出驚訝表情時,他們可能以為別人是感到害怕,就如同故事中的偉偉一樣

另一方面,語言障礙兒童在辨識音樂所傳達的各種情感上,皆較一般兒童差,並且最容易將「生氣」「害怕」這兩種音樂情感曲風認錯。

總結

這個研究讓我們了解到語言障礙兒童的情緒理解能力落後同年齡一般兒童,因此,家長與臨床專業人員除了關注語言障礙兒童的語言能力之外,還需要關注他們的情緒理解能力發展以及後續對他們社交互動的影響。

參考文獻


CAMH Lab

0937-098-092 | childpsyhealth@gmail.com

中山醫學大學兒童與青少年心智健康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