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瑞氏症兒童的社會情緒功能──神經發展與家庭氛圍的交織影響
臨床心理研究生:羅怡安、蔡純郁

6歲的翔翔約莫從5歲開始,有時會突然發出一些奇怪的聲音,或是不自主地眨眼睛,他不想發出這些聲音、做出這些動作,但都無法控制好自己。
除此之外,每當附近同學開始小聲說話,或是走廊上有其他老師、同學經過時,翔翔常忍不住注意這些同學或老師,而無法持續專注於當下的課程、專心聽老師在說什麼。這時候,如果翔翔被老師叫起回答問題,就會感到緊張,怪聲音和眨眼睛的動作更是不聽自己使喚地一直出現。他很努力想要控制自己不要做出這些聲音和動作,但就是沒辦法讓自己停下來,他覺得好沮喪……
故事中的翔翔經醫生診斷罹患了妥瑞氏症(Tourette Syndrome,簡稱TS),這是一類兒童神經發展疾患,主要的行為表現有「聲音抽搐」,如翔翔不自主地發出聲音,以及「運動抽搐」,如翔翔不自主地眨眼或抽鼻子;而且,此行為表現需持續一段時間,如翔翔從5歲到6歲已持續了1年。這群兒童常會出現行為問題與心情困擾,有內化行為問題(如焦慮、憂鬱等)及外化行為問題(如注意力不足、不遵守規則、表現出攻擊性行為等)。
此外,臨床上也發現,部分妥瑞氏症兒童會同時合併其他神經發展或情感性疾患診斷,其中以合併「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診斷最為常見,然而,這類型妥瑞氏症兒童與僅診斷為妥瑞氏症的兒童在社會情緒功能上是否有差異呢?
兒童的社會情緒能力發展受到神經生理狀態與環境因素的交織影響,家庭成員間若能彼此互相幫助、支持、鼓勵與包容,並表達彼此的想法和感受,避免不當攻擊和衝突的家庭氣氛環境,有助於兒童發展具適應性的社會情緒能力。然而,家庭氣氛是否亦與妥瑞氏症兒童的社會情緒能力發展有關連性呢?
Carter、O’Donnell、Schultz、Scahill和Leckman(2000)為了釐清妥瑞氏症兒童是否合併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以及家庭氣氛與他們社會情緒發展的關連性,招募了72位8~14歲兒童(男孩45位,女孩27位),分成(一)妥瑞氏症(16位,平均年齡10.40歲),(二)妥瑞氏症合併過動症(33位,平均年齡11.10歲),和(三)一般發展(23位,平均年齡10.80歲)兒童共3組。他們請家長填答:耶魯整體抽搐嚴重度量表(The Yale Global Tic Severity Scale)量測妥瑞氏症狀嚴重程度;在社會情緒功能方面,則請家長填答兒童行為檢核表(The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簡稱CBCL)與文蘭適應行為量表(The Vineland Adaptive Behavior Scales—Survey Form )。此外,他們請兒童填答憂鬱量表(The 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簡稱CDI)、自我知覺量表(Self-Perception Profile for Children),並請兒童作答持續性表現作業(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簡稱CPT),以量測他們的運動抑制(motor inhibition)和持續注意力(sustained attention)。在家庭氣氛方面,研究員則請家長填寫家庭環境量表(The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簡稱FES)與配偶調適量表(The Dyadic Adjustment Scale,簡稱DAS),量測家庭成員間給予支持、發生衝突和情感表達等情況。
研究結果發現,「妥瑞氏症」合併「過動症」兒童的家長比另2組家長報告較多的兒童攻擊行為、焦慮心情和社交互動能力落後,「妥瑞氏症」兒童則是次多。
「妥瑞氏症」合併「過動症」兒童也在3組中自我報告了較多憂鬱感和社交情緒困擾,如覺得自己的行為舉止容易讓別人不喜歡等,而「妥瑞氏症」兒童則報告了次多的社交情緒困擾。
除此之外,在控制了兒童的妥瑞氏症狀嚴重度與過動注意力不足症狀嚴重度後,妥瑞氏症兒童家庭氛圍的個別差異性,仍能顯著解釋他們社會情緒能力的個別差異性,顯示妥瑞氏症兒童的社會情緒能力與他們的家庭氛圍有關連性。
從Carter等人(2000)的研究可知,妥瑞氏症合併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與僅診斷為妥瑞氏症的兒童,在日常生活中表現的社會情緒困擾不同,要改善他們社會情緒困擾的方式也可能不同。因此,妥瑞氏症兒童家長應從醫療專業人員(如兒童心智科醫師、小兒神經科醫師)瞭解孩子是否合併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並配合心理健康專業人員(如臨床心理師)擬定適合他們改善社會情緒困擾的策略。
此外,Carter等人(2000)的研究也支持正向家庭氣氛環境與妥瑞氏症兒童較佳的社會情緒能力有關,因此,妥瑞氏症兒童家長仍需要多關注家庭氛圍與感受到的家庭壓力,並視需要尋求心理健康專業人員的協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