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兒童知覺到的父母情感行為表達是否影響其行為表現?

臨床心理研究生:楊馨華、陳惠芬

目前就讀小六的阿英常說:「在我們家是阿嫲說了算,我要什麼阿嫲都會買給我。阿嫲跟我說不用唸書沒有關係,以後她會給我工作叫我不用怕,是我老爸搞不清楚狀況還跟阿嫲吵架。我老爸本來是有工作的,可是現在沒有了,還要自己在外面找,我才不想跟他一樣!我要買手機我老爸也不買給我,跟我說現在要唸書不要玩手機,還叫我跟同學好好相處。拜託!以後只要我像阿嫲一樣有錢就行,誰都不用怕!」另一方面,在與阿英爸爸討論阿英情況的過程中,可發現阿英爸爸非常關心孩子,對孩子的要求也符合兒童年齡現階段的能力,並非是不友善父母。

     從上述故事中可知,阿英明顯知覺父親情感行為表達是拒絕的,產生的原因很複雜,可能包括兒童受限本身認知發展尚未成熟的解讀偏誤,抑或是受到環境他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立場對兒童影響的推波助瀾(可參考閱讀新知<父母分居/離婚兒童拒絕與某一方父母會面交往之停、看、聽>一文)。然而,阿英知覺父親情感行為是拒絕的,是否會進一步影響他的行為表現呢?

Putnick等人(2015)為探究此議題,從九個國家(中國、哥倫比亞、意大利、約旦、肯尼亞、菲律賓、瑞典、泰國和美國)招募了共1,247位家長與兒童(平均年齡8.25歲,男孩佔49.2%),分三年蒐集三波資料。第一波僅採用「父母接納與管教問卷-短版(Parental Acceptance-Rejection/Control Questionnaire-Short Form,簡稱PARQ/Control-SF)」蒐集兒童知覺到的父母情感行為為何。第二、三波則讓家長填寫「孩子行為檢核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簡稱CBCL)」、「孩子社會能力量表(Social Competence Scale)」和「社會期許偏差量表-短版(Social Desirability Bias Scale-Short Form,簡稱SDS-SF)」,蒐集孩子的行為問題、學業表現、社會能力以及父母的社會期許程度;此外,亦讓兒童填寫「父母接納與管教問卷-短版」和新增的「親社會行為量表(Prosocial Behavior Scale)」,多次量測他們知覺父母的情感行為表達與親社會程度。

研究結果顯示,兒童知覺父母情感行為表達越是拒絕的,父母也會觀察到他們表現越多憂鬱或焦慮心情與攻擊行為,以及較差的學業表現和社交互動行為。值得關注的是,兒童知覺父親情感行為表達所帶來的影響效果與兒童知覺母親情感行為表達的影響效果相當。並且,這些關聯性皆具有跨國家間的一致性。

從Putnick等人(2015)的研究發現可知,阿英知覺父親情感行為是拒絕的將可能影響她日後的行為表現。因此,兒童知覺父母情感行為表達為何,著實需要關注,且當兒童知覺父母情感行為表達為拒絕時,反應的是他們本身的解讀偏誤,抑或是環境驅使,也需要進一步理解。

CAMH Lab

0937-098-092 | childpsyhealth@gmail.com

中山醫學大學兒童與青少年心智健康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