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兒童也會出現注意力不足過動行為~

 臨床心理研究生:楊琦瑋、張天愛

凱凱被兒童心智科醫師診斷為「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但是依據凱凱媽媽的說法,凱凱不論是在家裡還是學校,總是容易受到旁人經過或說話聲的影響,無法專注完成寫功課等靜態活動,而且總是靜不下來,一直動來動去,也不聽老師和媽媽說話,無法專心寫功課……

過去研究發現,相較於一般社區兒童約僅5–7%出現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s,簡稱ADHD)行為,ASD兒童中約有30-60%出現ADHD行為,顯示ASD兒童表現ADHD行為比例較一般兒童來得高,這是為什麼呢?

Lukito等人(2017)提出「加成模型(additivity model)」,說明ASD兒童表現ADHD行為與他們「心智理論能力[1](又稱推心能力)」的關連性較低,而是與執行功能[2]有關。因此這群兒童表現的ASD行為與心智理論能力的關連性高,而ADHD行為與執行功能表現的關連性高,即外顯行為與訊息處理特徵間呈現「雙重分離(double dissociation)[3]」現象。

為了檢驗「加成模型」是否適用於說明ASD兒童表現ADHD行為的現象,Lukito等人(2017)分析了一個長期追蹤ASD兒童的資料庫(the Special Needs and Autism Project),並採用魏氏智力測驗簡版(The Wechsler Abbreviated Scale of Intelligence,簡稱WASI)測量智力,挑選出智力分數在50以上的10-12歲ASD兒童共100位(男生91位)參加研究。研究者分別在這群ASD兒童10-12歲及14-16歲時蒐集他們的ASD行為[4]與ADHD行為[5]表現;並在他們14-16歲時蒐集他們的心智理論能力[6]與執行功能表現[7]

研究採用結構方程進行資料分析,檢視兒童智力、ASD行為、ADHD行為、心智理論和執行功能間的關係。研究結果顯示,在考量並排除智力、年齡成長以及因同是家長報告使得參與兒童的ASD行為與ADHD行為相關性提升之因素後,仍能驗證「心智理論」與「執行功能」是兩個不同的訊息處理能力,且「心智理論」與「執行功能」分別和ASD行為與ADHD行為呈現「雙重分離」。此外,結果也顯示ASD兒童的執行功能與心智理論能力兩者間亦有關係,研究整體發現如圖一所示。

圖一:ASD兒童出現ADHD行為之執行功能、心智理論和行為表現間關係之示意圖

總結來說,執行功能越差的ASD兒童表現越多ADHD行為,而心智理論能力越差的ASD兒童表現越多ASD行為,且此趨勢會持續到他們進入青少年階段,此結果初步支持了「加成模型」。所以表現ADHD行為的ASD兒童,可能同時在執行功能與心智理論能力兩方面皆有困難,這群ASD兒童的家長在理解或協助他們孩子表現出的行為困難時,需要同時考量他們的執行功能與心智理論能力。


[1]「心智理論」是指個人能知道自己以及他人擁有信念、慾望、情緒和意圖等心智狀態,進而能推理、理解他人行為意思的能力。參考閱讀新知《認識「合併自閉症類群障礙症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的日常行為表現》一文

[2] 「執行功能」是指個人能專心完成某項目標的能力,其中包含短時間內運思訊息的處理量、持續專注、抵抗分心訊息干擾、根據目標進行組織與計畫、情緒調節、認知彈性調整、抑制衝動、自我監控行為以作調整等能力。參考閱讀新知《認識「合併自閉症類群障礙症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的日常行為表現》一文。

[3] 「雙重分離(double dissociation)」原用以解釋行為功能表現對應特定腦部區域的現象,例如,若發現a行為功能受損的患者小明的腦部呈現「A腦區受損,B腦區正常」,而b行為功能受損的患者小華的腦部呈現「B腦區受損,A腦區正常」,則可以推測a和b兩種行為功能分別對應於A、B不同腦部區域的運作。

[4] 10-12歲:使用「自閉症診斷觀察量表(The Autism Diagnostic Observation Schedule-Generic,簡稱ADOS-G)」與「自閉症診斷訪談量表 (修訂版)  (The Autism Diagnostic Interview-Revised,簡稱ADI-R)」。14-16歲:由家長填寫「社會反應量表(Social Responsiveness Scale,簡稱SRS)」。

[5] 10-12歲:由家長填寫「兒童與青少年精神評量(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c Assessment,簡稱CAPA)」,並由老師填寫「優勢與困難問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簡稱SDQ)」。14-16歲:由家長填寫SDQ與「神經精神症狀報告(the Profile of Neuropsychiatric Symptoms,簡稱PONS)」。

[6] 施測「錯誤信念測驗(False-Belief story—The Chocolate Story)」、「眼神辨識測驗(Reading the Mind in the Eyes Task)」、「猜錢幣遊戲 (Penny Hiding Game)」、「奇怪情境測驗(Strange Stories Test)」及「三角形動畫測驗(Frith-Happé Animated Triangles Task)」。

[7] 施測「日常注意力測驗兒童版之反向世界分測驗(the Test of Everyday Attention for Children—Opposite Worlds)」、「魯利亞手部遊戲(Luria Hand Game)」、「路徑描繪測驗(Trail Making Task)」、「卡片分類測驗(card sorting task)」、「計畫繪圖測驗(planning drawing task)」及「兒童記憶量表—數字倒序分測驗(Children’s Memory Scale—Numbers Backward)」等來量測他們的注意力控制、抑制功能、認知彈性、轉換功能、計畫能力、工作記憶等執行功能。

CAMH Lab

0937-098-092 | childpsyhealth@gmail.com

中山醫學大學兒童與青少年心智健康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