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性遊戲中,家長回應行為對學齡前自閉症障礙類群兒童發展的影響

臨床心理研究生:黃以佳、陳惠芬

「音樂」是臨床治療師常用於提升自閉症障礙類群兒童(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兒童)社交互動的方式之一。研究發現,相較於非音樂性的親子遊戲,音樂性親子遊戲能增加兒童對社交伙伴的正向情感,並增進與社交伙伴間的共享式注意力行為( joint attention behavior),例如,表現出較多的眼神對視,或是能夠維持較長的輪流性活動等。但是,也有研究發現,ASD兒童在音樂性親子遊戲中可能過於專注樂器本身,而忽略與其互動的社交伙伴(引自Boorom et al., 2020)。

    另一方面家長回應(Parental Responsiveness)在親子遊戲中亦扮演著提升兒童社交互動的重要角色;也就是說,在兒童自然的生活情境裡,家長若能在親子過程中,敏感地覺察出兒童的興趣,並對兒童傳達的口語或非口語訊息予以適當的回應(如模仿、示範或是加以延伸),有助於兒童認知、遊戲、語言和社會學習等各方面的發展(引自林初穗、張淑慧、潘惠銘、邱俊皓,2013)。然而,ASD兒童的家長在進行親子音樂性遊戲時的回應行為,是否不同於非音樂性遊戲時的回應行為呢?

ASD兒童家長在音樂性親子遊戲與非音樂性親子遊戲中的回應行為

Boorom等人(2020)招募了12組ASD學齡前兒童(平均年齡3.36歲)及其家長(平均年齡34.27歲)參與研究。研究者讓家長填寫「自閉症診斷觀察量表第二版(Autism Diagnostic Observation Schedule,ADOS-2)」評估兒童的自閉症症狀嚴重程度。並以「穆林發展測驗(Mullen Scale of Early Learning)」測量兒童的語言能力。除此之外,研究者準備了一箱玩具,其中包含音樂性玩具(例如:沙鈴、鈴鼓、鼓棒等)與非音樂性玩具(例如:玩具車、玩偶、球等),並安排10分鐘的親子自由遊戲時間且全程錄影,以每五秒為一個單位的部分間距記錄法,分兩階段記錄下親子間的互動行為。第一階段記錄兒童在遊戲時的「注意力引導行為(attentional lead)」以及「家長回應行為(parental responsiveness)」;第二階段記錄「參與音樂行為」(Music engagement),包含製造音樂聲響(Music Making)以及玩弄樂器玩具(Musical Toy)。這兩階段兒童與家長的行為記錄說明見表一。

表一 兒童注意力引導行為與家長回應行為說明

研究結果發現,兒童參與音樂行為的比率比家長多;在音樂性親子遊戲和非音樂性親子遊戲情境間,家長跟隨兒童注意力引導行為的回應行為比率沒有明顯差異,皆達六成左右。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相較於非音樂性親子遊戲,家長在音樂性親子遊戲過程中的回應行為較多是肢體的,而較少是言語的;進一步更發現,家長表現越多肢體回應,兒童的語言能力越差。

    總結來說,音樂性親子遊戲和非音樂性親子遊戲一樣,都是能增進親子互動的遊戲情境。而親子遊戲中的家長回應行為有助於兒童持續參與活動,其中,言語回應更能增進兒童的語言發展。不過,在音樂性親子遊戲中,家長回應以肢體居多,言語反而較少。Boorom等人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在音樂性親子遊戲中有很多樂器發出的聲音或噪音,而減少家長在活動中採用言語回應的機會。Boorom等人認為家長可以求助治療師,學習如何在音樂情境中使用言語回應兒童注意力引導行為的方式。舉例來說:ASD兒童小禎正在隨意敲鼓,製造出咚咚咚的聲音,家長可用有節奏的狀聲詞合併言語來語言化小禎敲鼓製造聲音的行為,例如,說:「小禎敲鼓咚咚咚,咚咚咚的鼓聲真響亮,媽媽跟小禎一起敲鼓咚咚咚……..」

參考文獻

CAMH Lab

0937-098-092 | childpsyhealth@gmail.com

中山醫學大學兒童與青少年心智健康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