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知覺到的父母情感行為與他們心理適應與人格發展有關連性嗎?
臨床心理研究生楊馨華、羅怡安

孩子的心理適應能力和性格傾向,與父母能否讓孩子知覺到關愛溫暖(warmth/affection)的情感行為有關嗎?而這樣的關連性,是否會受父親、母親不同角色的影響而有差異呢? Rohner 提出「父母接納與拒絕理論(Parental Acceptance-Rejection Theory,簡稱PARTheory)」,認為孩子知覺父、母親情感行為越是關愛溫暖,也會有越好的心理適應與健康的性格傾向。
為了檢驗此觀點,Khaleque(2013)進行了一項後設分析研究,分析30篇根據人際接納—拒絕理論(Interpersonal Acceptance-Rejection Theory)進行之實徵研究。這些研究來自五大洲、16個國家,總共分析了12,087位9~18歲兒童和青少年(男52%、女48%,平均年齡為12歲)。研究中共同採用的測驗包括:
- 父母接納-拒絕問卷兒童版(Parental Acceptance-Rejection Questionnaire-child version,簡稱PARQ_C:母親版和父親版):量測兒童與青少年分別對父親與母親的情感行為知覺。
人格評估問卷兒童版(The Personal Attributes Questionnaire_child version,簡稱PAQ-C):量測兒童與青少年的性格傾向,如敵意與攻擊性(hostility and aggression)、獨立性(independence)、正向自尊(positive self-esteem)、正向自我勝任感(positive self-adequacy)、情感性反應(emotional responsiveness)、情感性穩定(emotional stability)和正向世界觀(positive worldview)。
研究結果發現,在心理適應方面,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適應皆與他們知覺父親情感行為是溫暖關愛,或知覺母親情感行為是溫暖關愛有顯著關係,且分析顯示此結果非常堅韌、穩定,在跨國家間也沒有存在差異性。在性格傾向方面,分析顯示兒童和青少年知覺父親、母親的情感行為是溫暖關愛的皆分別與他們的敵意攻擊傾向有負相關:並與其他六項性格傾向(獨立性、正向自尊、正向自我勝任感、情感性反應、情感性穩定和正向世界觀)呈現正相關,結果同樣非常堅韌、穩定,在跨國家間也沒有存在差異性
總結來說,若兒童和青少年知覺父、母親情感行為是關愛溫暖的,也會報告出較好的心理適應與較適應的性格傾向,而且此現象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在亞洲、歐美國家皆出現)以及跨性別的一致性(在男孩與女孩皆發現)。此後設分析無法提供知覺父、母親情感行為與心理健康和性格發展的因果關係為何,Khaleque(2013)在最後指出,此結果在臨床應用上的意涵是需要關注那些知覺父親、母親情感行為是拒絕的兒童和青少年,以確保他們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性格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