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反思功能能力是兒童社會情緒發展的重要推手
臨床心理研究生 黃慧珊、楊琦瑋

什麼是父母反思功能?
「父母反思功能(Parental Reflective Functioning)」指父母想像兒童內在心智狀態的能力、思考自己和孩子內在心智經驗的能力,以及基於心智狀態的脈絡(例如想法、感覺、慾望和意圖)去理解孩子行為的能力。父母反思功能包括三種向度:
(一)前心智化模式(Prementalizing Modes):父母傾向拒絕反思孩子的心智狀態程度,如父母認為孩子有時候會藉由生病,讓父母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二)認出心智狀態(Certainty about Mental States):父母能認出孩子的心智狀態能力,如父母總是知道他的孩子想要什麼。
(三)理解心智狀態充滿興趣與好奇(Interest and Curiosity in Mental States):父母主動想理解孩子的心智狀態,如父母常常好奇地想知道孩子經驗到的感受是什麼。
若父母具備良好的反思功能能力,他們能敏感地察覺到嬰兒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並適當地回應,進而促進嬰兒形成安全的依戀關係,促使其了解自己與他人,發展出適應性的社會情緒技巧(引自Nijssens等人,2020)。Nijssens等人(2020)更進一步指出,父母反思功能能力是父母依戀型態[1]影響兒童社會情緒發展的中介變項(如圖一),也就是說「父母依戀型態」會經由影響「父母反思功能」而間接影響「兒童社會情緒發展」。
▼ 圖一:父母反思功能的重要性

父母反思功能的重要性
為了檢驗父母反思功能能力在父母依戀型態與兒童社會情緒發展的中介角色,Nijssens等人(2020)招募了76組新手父親、母親和其嬰兒(平均年齡10.11個月,年齡範圍介於8至13個月)參加為期一年的兩階段長期研究。第一階段時,研究者分別請父親、母親填寫《親密關係體驗量表修訂版(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Questionnaire-Revised)》,量測他們在親密關係中的依戀型態。一年後的第二階段研究,共有53組父親(平均年齡32.83歲,年齡範圍介於26至48歲)、母親(平均年齡29.69歲,年齡範圍介於24至40歲)與其幼兒(平均年齡21.81個月,年齡範圍介於19至26個月)持續參加,研究者讓父母填寫《父母反思功能問卷(Parental Reflective Functioning Questionnaire)》以評估父母反思功能能力,以及《簡式嬰幼兒社會情緒評估(Brief Infant-Toddler Social and Emotional Assessment)》來量測兒童的社會情緒問題(如打、猛推、踢或咬其他兒童)和正向社會情緒能力(如在有人受傷時嘗試幫助)。
相關分析發現,父母反思功能的三種向度中,只有「前心智化模式」和父母依戀型態,以及兒童社會情緒能力與行為問題有顯著相關,約是中等關連性。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進一步分析則顯示,在母親方面,母親在第一階段時的依戀型態會經由影響「前心智化模式」而間接影響第二階段時兒童的社會情緒能力與行為問題,而且母親的依戀型態無論是迴避依戀,抑或是焦慮依戀皆出現此效果。在父親方面,父親在第一階段的焦慮依戀會經由影響「前心智化模式」而間接影響第二階段時兒童的社會情緒能力與行為問題。
總結來說,父母反思功能能力在父母依戀型態與兒童情緒發展中扮演著中介角色。此結果可能是由於當母親有越高的焦慮或迴避依戀程度,抑或是父親有越高的焦慮依戀程度,他們可能越不願意去理解兒童的心智狀態(前心智化模式),因而增加偏誤歸因兒童心智狀態及行為的可能性,這將不利於兒童社會情緒能力的正向發展,使兒童表現出更多的社會情緒問題。Nijssens等人(2020)的研究說明了父母反思功能能力的重要性,強調家長拒絕理解兒童心智狀態對兒童長期社會情緒發展不具正面影響。由此可見,即便家長尚未有興趣理解兒童的心智狀態,也應從避免自己不願意理解兒童的心智狀態開始,慢慢改善。
[1]父母依戀型態(Parental Attachment):根據Nijssens等人(2020)研究的定義為父親與母親在親密關係中的依戀形態。過去研究發現,具適應性的父母依戀型態會促使孩子與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戀關係,促進孩子社會情緒能力的正向發展。不利兒童社會情緒發展的父母依戀型態即焦慮依戀和迴避依戀。與配偶形成焦慮依戀型態的成人會害怕配偶拒絕和拋棄自己,即在關係中害怕失去對方的愛;而與配偶形成迴避依戀型態的成人傾向表現較不依賴另一半,面對親密關係時會感到不安、不適,甚而出現逃避行為,在關係中不喜歡彼此之間的關係太親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