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兒童能適當抑制自己的情緒反應嗎?

臨床心理研究生:張天愛

小安是一位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兒童。這天,小安的同學小傑跌了一跤,小安嘲笑了他,小傑覺得很不開心,便不悅地看著小安;而小安平時最介意別人對他表現出不悅、生氣等情緒,於是,他忍不住對小傑揮了一拳…….

在上面的例子中,當小安察覺到小傑對自己表現出不悅的心情時,他沒有先採用「反應抑制(response inhibition)」策略,來緩和自己心中的不舒服,反而用了不當的行為來作回應。「反應抑制」策略是一種在面對他人心情表達時,抑制不當衝動反應的認知調控歷程 。反應抑制困難是否存在於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兒童目前尚未有定論(Christ et al., 2007; Geurts et al., 2009; Ozonoff & Strayer, 1997)。不過近來多數研究發現,ASD兒童亦會表現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簡稱ADHD)行為,如無法抑制衝動反應以及注意力分散、無法集中等反應抑制困難(Corbett et al, 2009)。ASD兒童是否會在情緒情境中出現反應抑制困難?如果會的話,這樣的情況是與他們ASD行為程度,抑或是ADHD行為程度的關聯性較高呢?

為了研究此議題,Yerys (2014)等人招募了21位(男生15位)7~14歲高功能ASD兒童及23位(男生19位)同齡一般發展兒童參加研究,每位參與兒童在「魏氏兒童智力測驗(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的智力表現皆在90以上。研究採用「父母填寫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評分量表-父母版(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Rating Scale – Parent Edition,簡稱 ADHD Rating Scale)」與「自閉症診斷觀察量表(Autism Diagnostic Observation Schedule,簡稱ADOS)」量測參與兒童的ASD與ADHD行為程度;並使用「情緒抑制GoNogo作業」量測兒童在情緒情境中反應抑制的能力。在這個作業中,研究者會呈現心情臉孔圖片給兒童看,再量測他們對這些心情臉孔圖片的反應抑制能力。例如,量測兒童看到生氣心情臉孔的反應抑制能力時,研究者會要求兒童在看到生氣心情臉孔時,不按鍵作反應(No-go);看到非生氣心情臉孔時,才按鍵作反應(Go)。在這個研究中,研究者分別使用了生氣、害怕、開心、難過等四種情緒臉孔和中性臉孔,一共進行了八個分作業(見圖一) 。

圖一 情緒抑制GoNogo作業示意圖 (來源:Slidesgo)

研究結果發現,和一般兒童相比,ASD兒童在心情臉孔或中性臉孔的反應時間都較短,而且常出現誤判錯誤,即不能按鍵的臉孔圖片卻按了。進一步分析ASD兒童作答反應時間、正確率與他們ASD行為和ADHD行為的關連性相關分析發現:反應時間越短的ASD兒童的ASD行為越明顯;而誤判錯誤越多的ASD兒童的ADHD行為越明顯

總結來說,ASD兒童在情緒情境中確實出現反應抑制困難,而且,此表現與他們的ADHD行為程度的關聯性較高。這提醒了我們,除了要注意ASD兒童是否能正確辨識他人心情臉孔之外,還需要注意他們在正確辨識他人心情臉孔後,能否使用反應抑制能力避免衝動地表現出不適切的行為。

[1] 認知調控功能代表的是個人調節與控制認知想法以達成目標的能力。

CAMH Lab

0937-098-092 | childpsyhealth@gmail.com

中山醫學大學兒童與青少年心智健康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