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來越動聽」— 讓音樂性的社會故事,提升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兒童的社交技巧
臨床心理研究生:黃以佳

「社會故事(Social Story)」[1] 與「音樂介入」[2] 已分別被驗證有助於提升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兒童(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 ASD)的社交技巧。然而,同時合併兩種介入策略,讓「社會故事」伴隨「音樂」,是否更能提升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兒童對社會情境的理解能力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Schwartzberg 與 Silverman(2013)將 107 位 9~12 歲的ASD兒童隨機分派至「音樂組」(46位)與「對照組」(41位),進行為期三日的音樂性社會故事介入。在這為期三日的課程中,每日上課流程依序是:播放歡迎歌、音樂律動、社會性故事教導、玩弄樂器、放鬆音樂及道別歌(詳見圖一)。其中「音樂組」在社會性故事教導階段採用「唱讀方式」進行;而「對照組」在社會性故事教導階段則採用「閱讀方式」進行。社會性故事的內容則包括社會互惠[3]、社會參與[4]以及負向社會行為[5]三種主題。

除此之外,研究者並分別於介入前、後使用理解力檢核表(Comprehension Checks)量測兒童對社會性故事內容的理解程度,並讓家長填寫自閉症社交技巧評量表(Autism Social Skills Profiles)量測兒童的社會互惠、社會參與以及負向社會行為等三種社交互動能力。最後,完成後測的兒童有30位(平均年齡=15.78歲,男29位),其中16位是音樂組、14位是對照組。
研究結果發現,「音樂組」兒童比「對照組」兒童更能理解社會性故事的內容,顯示音樂情境有助於ASD兒童理解社會情境內容。除此之外,聽過社會參與社會性故事的兒童,在社會參與的能力上有提升;聽過負向社會行為社會性故事的兒童,在理解負向社會行為的能力上亦有提升。
Schwartzberg與Silverman(2013)的研究發現,講述社會性故事情境時,若能搭配音樂旋律以唱讀的方式進行,能提升ASD兒童對社會性故事內容的理解,並促進其社交技巧。不過,未來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以釐清介入效果發生的機制為何。
[1] 美國學者Gray於1993年發展出的教學策略,透過文字與圖片建構出社會互動情境,常應用於幫助自閉症兒童理解特定社會脈絡,並教導其做出合宜的因應行為(Bledsoe, Myles, & Simpson, 2003; Kuttler, Myles, & Carlson, 1998; Scattone, Wilczynski, Edwards, & Rabian, 2002)。
[2] 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兒童在音樂情境下的情緒理解能力相較於無音樂情境為佳。此外,在音樂的介入下,可能減少兒童不適當的行為,並提升社交技巧 (Pasiali ,2004;Brownell, 2002) 。
[3] 社會互惠社會性故事,如教導兒童遇到認識的人要打招呼的故事。
[4] 社會參與社會性故事,如教導兒童和朋友輪流遊戲的故事。
[5] 負向社會行為社會性故事,如教導兒童不岔話、避免不禮貌行為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