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兒童在音樂情感曲風情境的心情臉孔辨識力

臨床心理研究生:廖郁涵

「正如畫家模仿自然的風貌和色彩一樣,

音樂家也模仿聲音的音色、重音、歎息和變化。

所有模仿聲音的本性中確實都散發著情感和激情。」

——法國作家 Jean-Baptiste Dubos

過去研究發現,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兒童處理音樂曲調的情感線索與同齡兒童相當(Heaton, 2009;Heathon, Hermelin & Pring, 1999),而ASD成人在聆聽情感曲風音樂時的生理反應亦和一般成人沒有差異(Caria, Venuti & de Falco, 2011)。那麼,ASD兒童聆聽情感曲風音樂時,能否提升他們的心情臉孔辨識呢?

Wagener、Berning、Costa、Steffgen和Melzer等學者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在2020年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招募了50對8~12歲的親子參與研究,其中,有19位ASD兒童(平均年齡= 9.68歲,男性12位)與31位一般發展兒童(平均年齡= 10.10歲,男性19位)。研究進行方式如下:

  • 請家長填寫「背景資料表」、「兒童行為與性格光譜量表」、「情緒辨認量表」,以蒐集兒童日常的音樂經驗、ASD症狀程度、心情辨識能力。
  • 讓兒童進行「心情臉孔辨認作業」。請兒童分別在無音樂情境,以及快樂、難過和生氣情感曲風音樂的情境下,對電腦螢幕上隨機呈現的快樂、難過和生氣的黑白成人臉孔進行心情辨識,點選對應的鍵盤按鈕。作業總共有9回(見圖一),並由電腦紀錄兒童反應的正確率及時間。
圖一/心情臉孔辨認作業

研究結果發現,當音樂情感曲風與心情臉孔照片不一致(如,在快樂音樂曲風中辨認生氣臉孔照片),以及沒有播放音樂時,ASD組兒童的心情臉孔辨識正確率明顯低於一般發展兒童;但當音樂情感曲風與心情臉孔照片一致時(如,在快樂音樂曲風中辨認快樂臉孔照片),ASD組兒童的心情臉孔辨識正確率即和一般組兒童沒有明顯差異。再者,ASD組兒童在音樂情感曲風與心情臉孔照片一致情境中的心情臉孔辨識正確率明顯高於音樂情感曲風與心情臉孔照片不一致情境,但此趨勢沒有出現在一般發展兒童中。

Wagener等人(2020)的初步發現支持了ASD兒童在聆聽與心情臉孔一致的情感曲風音樂時,能增進他們辨識心情臉孔正確率的表現!不過,他們也指出,後續研究還需要控制環境、認知能力等可能的干擾因素,以進一步探討音樂增進ASD兒童辨識心情臉孔的機制。

CAMH Lab

0937-098-092 | childpsyhealth@gmail.com

中山醫學大學兒童與青少年心智健康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