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親職壓力及反思功能與學前兒童推心能力發展的關連性
臨床心理研究生:黃慧珊

我們曾在《家長不可不知!親子共讀繪本的好處:提升學齡前兒童的推心能力》一文中提到,父母在與孩子互動時使用心智化語言[1],對孩子發展推心能力(又稱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簡稱ToM)[2]至關重要。這當中的一種主要運作機制是父母藉由反思功能[3],展現出自己的心智化能力,並進而增進了兒童推心能力的發展。兒童從出生開始,便與主要照顧者建立了富情感性與社交性的親結(affective and social bonds),並在此親結下逐漸發展出瞭解自己和他人內在心智狀態的能力,其發展歷程如圖一。
▼ 圖一:兒童推心能力的發展歷程

然而,父母的反思功能可能因為壓力而出現當機(break down)狀態,阻礙反思功能正常發揮,而親職壓力便是可能讓父母反思功能出現當機的原因之一。
親職壓力是什麼?
Abidin(1995)提出「親職壓力(Parental Stress)」的概念,定義為父母在行使其親職角色時產生的焦慮或不適程度,包括以下三種面向:
- 父母困擾(Parental Distress):父母對自己扮演親職角色的看法與感受。
- 困難兒童(Difficult Child):父母感受到的兒童困難行為。
- 親子失功能互動(Parent-Child Dysfunctional Interactions):父母對親子間互動的感受與看法。
親職壓力帶給父母的強烈情緒,可能會導致他們暫時喪失充分思考自己和兒童想法與感覺的能力,並影響其反思功能的表現,使其傾向於使用「前心智化模式(Pre-Mentalization)」的思考特徵。誠如我們在《父母反思功能能力是兒童社會情緒發展的重要推手》文中所提到的,持有「前心智化模式」思考特徵的父母,難以意會兒童是具有自己的想法、內在經驗以及獨立心智狀態的個體。而當父母拒絕理解兒童的心智狀態時,兒童的推心能力等社會情緒發展便將受到阻礙。
為了檢驗母親的反思功能是否為親職壓力與學前兒童推心能力的中介變項,Cowes等人(2020)招募了125位母親(平均年齡29.69歲,年齡範圍介於19至47歲)及其兒童(62個女孩;平均年齡44.65個月,年齡範圍介於35至54個月)參加研究。研究者請母親填寫《社會背景問卷》,蒐集母親與兒童的年齡、兒童性別、母親教育程度與社經地位等資訊,並填寫《親職壓力量表簡式(Parenting Stress Index–Short Form)》,量測母親的親職壓力,計算「父母困擾」、「困難兒童」、「親子失功能互動」等三個指標。除此之外,並請母親填寫《父母反思功能量表(Parental Reflective Functioning Questionnaire)》中的「前心智化模式分量表」,量測母親的反思功能能力,以及《心智理論評量(Theory of Mind Evaluation)》,量測學前兒童的推心能力發展。
▼ 圖二:路徑分析

路徑分析(如圖二)顯示,僅親子失功能互動會影響母親使用前心智化模式[4],而即使在控制兒童年齡後,母親使用前心智化模式仍會影響兒童推心能力的發展,所以母親的前心智化模式是親子失功能互動影響兒童推心能力發展的中介變項。
總結來說,當母親在親職壓力中感受到越多的親子失功能互動,也就是母親在與兒童互動時,感知到的不滿或困難越多,母親就更不容易採用反思功能來理解兒童的心智狀態,並進而影響兒童歸因他人心智狀態能力的發展。因此,Cowes等人(2020)的研究提醒了我們,辨認親職壓力類型,能讓我們了解母親反思功能的困難,並有助於理解兒童推心能力的發展。
[1]心智化語言(Mental State Language)指的是說話者描述有關他人心智狀態的用語,包含「認為/知道/記得」等認知性用語、「開心/難過/喜歡」等情感性用語、「想要/希望」等欲求性用語,以及「看到/聽到」等知覺性用語。
[2]推心能力指的是兒童隨年齡增長,逐漸能了解、推論自己或他人心智狀態(包含想法、欲求、情感與知覺等),並進而能解釋或預測他人行為的能力。
[3]父母反思功能(Parental Reflective Functioning)指父母想像兒童內在心智狀態的能力、思考自己和孩子內在心智經驗的能力,以及基於心智狀態的脈絡(例如想法、感覺、慾望和意圖)去理解孩子行為的能力。
[4]圖中以*表示結果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