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兒童辨識媽媽和陌生人的表情哪個比較拿手?

臨床心理研究生:廖郁涵、黃以佳

「叮~叮~」電話鈴響。 這是小元媽媽這個月第三次接到幼兒園老師的電話了。老師反應小元在學校總是和同學處得不好,也不懂得看老師的臉色。小元媽媽覺得有些擔心,並在老師的建議下,將小元帶到醫院評估,才發現可能與自閉症類群障礙症有關

過去研究發現,和故事中小元一樣患有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的兒童不容易辨識臉孔表情,社交溝通與互動品質亦較差(Aldred et al, 2004;Dawson et al, 1998)。然而,當面對的是熟悉臉孔的表情時(如:媽媽的臉孔),ASD兒童的辨識表現是否會較佳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Shanok、Jones和Lucas在2019年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招募28位4~8歲兒童,包含12位高功能ASD兒童(平均年齡= 5.75歲,男孩9位)與16位一般發展兒童(平均年齡= 5.50歲,男孩10位)。研究進行分成以下三階段:

  1. 第一階段:母親簽署研究同意書,並與研究人員一同以描述及舉例方式,確認兒童了解快樂、難過、生氣、害怕等心情概念。
  2. 第二階段:拍攝母親臉孔表情,包含快樂、難過、生氣、害怕與中性表情,作為「心情臉孔辨認作業(Facial Emotion Recognition)」中的熟悉臉孔表情照片。
  3. 第三階段:請母親報告家庭成員數量、種族、家庭收入與母親教育程度等背景資料,並填寫「GARS-2量表」蒐集兒童自閉症狀嚴重程度。同時,引導兒童進行「心情臉孔辨認作業」,如圖一所示,作業畫面會呈現一個情緒詞及三張臉孔照片。其中,只有一張照片是符合情緒詞的正確答案。以圖一為例,正確答案是選出右邊的快樂臉孔。作業題項有熟悉臉孔12題及陌生臉孔12題,熟悉臉孔是母親的臉孔,陌生臉孔則選自NimStim資料庫中的成人女性臉孔。
圖一 心情臉孔辨認作業

研究結果以選擇正確率為依變項,進行變異數分析後發現,ASD兒童辨識母親表情臉孔的正確率與一般發展兒童沒有明顯差異;但在辨認陌生人表情臉孔時,ASD兒童的正確率比同齡一般兒童差,尤其在辨認陌生人的難過表情時明顯比辨認媽媽的表情臉孔來得差

總結來說,Shanok等人(2019)發現ASD兒童辨識熟悉臉孔的心情表情優於陌生臉孔。不過,他們也指出,後續研究還需要進一步探討兒童對其他熟悉人(如父親、手足、同儕、老師等)的表情臉孔辨識,是否也有同樣優於陌生臉孔的表現。

CAMH Lab

0937-098-092 | childpsyhealth@gmail.com

中山醫學大學兒童與青少年心智健康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