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至學齡階段,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兒童心情臉孔辨識能力的發展趨勢
撰文者:中山醫學大學-臨床心理研究生 廖郁涵、張天愛

閱讀這篇文章可以暸解:
① 自閉症兒童心情臉孔辨識能力的特徵為何?
② 自閉症兒童和一般兒童心情臉孔辨識能力的發展軌跡一樣嗎?
過去研究發現,患有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的兒童較不擅長心情臉孔辨識,特別是負向(例如:難過、生氣、害怕)或複雜(例如:驚訝)的心情臉孔(Baron-Cohen, Spitz, et al., 1993;Sigman, Kasari, Kwon, & Yirmiya, 1992)。然而,ASD兒童在命名心情臉孔、配對相同心情臉孔,以及聽情緒詞指出正確心情臉孔等不同向度的心情臉孔辨識(facial emotion recognition)能力表現為何?與一般兒童是否有差異?他們這方面能力於學前至學齡期間的變化趨勢,又是否和一般兒童相同呢?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Lacroix等人在2014年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招募62位4~8歲兒童,包含22位ASD兒童(平均生理年齡= 6.2歲,平均心理年齡=5.11歲)、20位生理年齡[1]相配的一般發展兒童(平均生理與心理年齡= 6.7歲),以及20位心理年齡[2]相配的一般發展兒童(平均生理與心理年齡= 5.5歲)。參與的兒童皆完成以下三種測驗(每種均包含快樂、生氣、難過、害怕和驚訝五種心情),以量測他們的心情臉孔辨識能力:

以心情標定、心情配對和心情識別三種作業的正確率為依變項進行變異數分析,發現ASD兒童僅在心情標定作業的表現較差。而以五種心情的正確率為依變項進行變異數分析,則發現ASD兒童和一般兒童的五種心情臉孔辨識表現差異不大,依序皆是快樂>生氣=難過=害怕>驚訝。最後,以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檢驗ASD兒童與一般兒童在三個作業表現的發展變化,則發現年齡與組別間沒有顯著的交互作用,心情臉孔辨識表現的變化趨勢在ASD兒童與一般兒童間也沒有差異,顯示ASD兒童於學前至學齡期間的心情臉孔辨識能力發展趨勢,與一般兒童相似。
總結來說,Lacroix等人(2014)發現,ASD兒童在仰賴穩固、完整的心情表徵能力來作答之「心情標定作業」的表現趨勢與一般兒童相當,都在快樂臉孔的辨識上表現最佳,驚訝臉孔的辨識上表現最差。他們在不同心情類別表徵程度的發展趨勢與一般兒童也大致相似。不過,Lacroix等人也指出,參與研究的這些ASD兒童的智力普遍較佳,且從年幼時即有持續參與社交能力訓練的教育計畫,因此,在解讀此研究結果時,仍需要留意ASD兒童個人智力特徵與治療介入等因素的影響。
[1] 生理年齡:指個人自出生之日算起的年齡,又稱實足年齡。
[2] 心理年齡:依據個人智力測驗得分換算而來的年齡,可以表示其心智能力發展的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