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神有影響?—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兒童在眼神接觸時的認知表現

撰文者:中山醫學大學-臨床心理研究生 施竺吟、黃以佳

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com

瑞瑞經診斷為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瑞瑞的媽媽表示:「瑞瑞總是過於專注做自己的事情、不喜歡與同學相處,尤其每當與別人互動時,瑞瑞都會刻意迴避別人的眼神。」

眼神接觸的重要性

先天教育學理論(natural pedagogy theory)認為眼神接觸(eye contact)是一種溝通意圖的線索,能引導聽者進一步搜尋出指涉對象,並期待習得可用於跨情境的知識(Csibra & Gergely,2009)。認知神經科學則認為,眼神接觸有助於快速激發處理臉孔訊息的腦區,進而活化處理社交訊息的社會腦區(Elsabbagh,2013)。既然眼神接觸這麼重要,那麼(1)ASD兒童的認知表現(如聽完一長串數字後兒童能記憶的數字量),在成人與他們有直接眼神接觸(direct gaze)和迴避眼神接觸(averted gaze)時是否有差異?(2)ASD兒童在聆聽問題與回答問題時,與成人的直接眼神接觸或迴避眼神接觸,是否會影響ASD兒童的眼神注視表現?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Falck‐Ytter等人(2015)在採用魏氏智力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s)篩選出智力分數高於70的兒童後,招募了35位4~10歲的兒童參與研究。其中,分別有10位ASD兒童(平均年齡6.7歲,男孩9位)與25位一般發展兒童(平均年齡6.9歲,男孩17位)。研究採用數字廣度作業,量測兒童在聽完一長串數字後,可以立即複誦幾個數字的認知表現。研究情境分為直接眼神接觸與迴避眼神接觸(如圖一),並使用眼動追蹤儀觀察兒童聽問題與回答問題時的眼睛接觸活動,如注視臉孔與其他區域的時間比例,以及垂直凝視位置(如圖二)。另外,研究者也請家長填寫了社會經濟地位量表(social-economic status)與社會反應量表(social reaction scales),以蒐集人口變項資料如性別、年齡和量測自閉特徵。

研究結果以魏克生符號等級檢定發現,一般兒童在成人直接眼神接觸情境時的記憶表現比成人迴避眼神接觸時好;但ASD兒童在兩種情境的記憶表現無差異,而且在成人迴避眼神接觸情境,ASD兒童表現反較一般兒童好(見圖三),顯示一般兒童在成人注視其表現時的認知表現優於成人無注視其作答的情境,ASD兒童則是在成人無注視時有較佳的認知表現

研究進一步以組別(ASD兒童 vs. 一般兒童)、眼神接觸情境(直接 vs. 迴避)與作業階段(聆聽問題 vs. 回答問題)為獨變項,注視臉孔與其他區域的時間比例和垂直凝視位置為依變項,進行一般線性模型分析。結果發現,ASD兒童與一般兒童在不同情境中的眼動表現相似,注視臉孔的時間比例都是(1)「迴避眼神接觸」情境少於「直接眼神接觸」情境(2)「回答問題」情境少於「聆聽問題」情境,且凝視位置皆集中於眼睛周圍顯示4歲以上ASD兒童的眼神注視表現大致與同齡一般兒童相當。

總結來說,Falck‐Ytter等人(2015)初步發現(1)ASD兒童在迴避眼神接觸情境的認知表現不會像一般兒童一樣變差(2)ASD兒童在學前以後和他人眼神接觸的表現大致與同齡一般兒童相當。不過,Falck‐Ytter等人也認為,目前仍需要進一步檢驗,ASD兒童的認知表現沒有受到與成人眼神接觸狀態的影響,是否與其社交互動缺陷有關?除此之外,此研究參與受試人數較少,且僅使用單一認知作業,因此ASD兒童注視他人的眼動表現與認知表現機制仍有待釐清。

CAMH Lab

0937-098-092 | childpsyhealth@gmail.com

中山醫學大學兒童與青少年心智健康實驗室